陳茂波訪問北京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啟程前赴北京訪問,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在專題研討會發言。他也會與相關中央部委和機構人員會面,討論加強合作,並到訪企業,下星期一返港。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將參與部分行程。陳茂波離港期間,副司長黃偉綸署任司長。許正宇離港期間,副局長陳浩濂署任局長。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啟程前赴北京訪問,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並在專題研討會發言。他也會與相關中央部委和機構人員會面,討論加強合作,並到訪企業,下星期一返港。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將參與部分行程。陳茂波離港期間,副司長黃偉綸署任司長。許正宇離港期間,副局長陳浩濂署任局長。
立法會今日根據《破產欠薪保障條例》作出決議,調升破產欠薪保障基金遣散費特惠款項的上限,由首十萬元及餘額的一半調升至首20萬元及餘額的一半。經修訂的款額在明日決議刊憲當日生效。 檢討破欠基金遣散費特惠款項保障範圍是2024年施政報告其中一項強化勞工支援的措施,以加強保障僱員在企業倒閉時可獲得的遣散費權益。
筲箕灣社區客廳今日開幕,為港島區首間社區客廳,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指,此社區客廳面積約2,700平方呎,預計可服務330個劏房戶,全年服務五萬人次。 陳國基出席開幕典禮後會見傳媒時表示,筲箕灣社區客廳體現社區客廳試行計劃的三個要素,即生活空間、社區支援和關愛共融。 他指出,筲箕灣社區客廳設有備餐間、洗衣房、閱讀閣、兒童遊戲角、淋浴間等,設施一應俱全,能滿足用戶日常生活的需要。此處也提供社區資訊、講座和社區服務轉介,工作人員親切友善,細心照顧用戶的生活所需,協助住戶融入社區。 此外,社區客廳會聯繫商界和地區組織提供物資捐贈及義工服務,也是街坊的聚腳點。陳國基認為,街坊可透過社區客廳互助共享、擴闊人際網絡,一同構建關愛共融的社會。 陳國基並宣布,除了今天開幕的筲箕灣社區客廳,位於九龍城的高山道社區客廳將於下月開幕,而位於太子、深水埗、九龍城區的另外三間社區客廳正在籌備當中。換言之,今年將新增五間社區客廳,超出施政報告提出今年新增三間社區客廳的目標。 目前五間已開幕的社區客廳合計可服務2,080個劏房戶,全年服務32萬人次。日後九間社區客廳預計可惠及4,000個劏房戶,全年服務超過60萬人次。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在禮賓府與廣東省省長王偉中會面,就進一步加強粵港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交流意見。 李家超歡迎王偉中率團訪港。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重視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工作。現屆政府成立之初,已迅速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由頂層推進和督導香港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各項工作。 李家超指出,粵港兩地毗鄰相連、唇齒相依,有全方位、深層次、多領域的合作關係。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粵港同心同德,在推動金融、創新科技、物流、醫療等領域合作取得豐碩成果。 廣東省人民政府去年9月首次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除了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也推動大灣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 李家超歡迎更多內地地方政府在香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和綠色債券,並表示香港會繼續發揮銜接國際金融系統和專業服務的優勢,在國家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的進程中作出貢獻。 特區政府會繼續積極與廣東省人民政府保持緊密合作,提升大灣區作為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實現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和聯動發展,同時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葉文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陳潔玲也有出席會面。
醫務衞生局表示,政府現階段並無計劃將京士柏用地作醫療以外的其他用途。政府將於檢視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時,一併考慮京士柏用地未來的醫療用途和發展計劃。 醫衞局回應傳媒有關伊利沙伯醫院搬遷、京士柏用地日後用途的查詢,指為配合醫院管理局第一個醫院發展計劃,伊利沙伯醫院的服務預計於2026年年初起陸續搬遷至位於啟德發展區的新急症醫院。 屆時伊利沙伯醫院大部分臨床住院服務,包括急症室服務,將會遷移到新急症醫院,而伊利沙伯醫院將繼續保留日間醫療中心(新翼)於京士柏用地。 新急症醫院位於九龍的中心地帶,會與九龍城區內的聖母醫院、香港佛教醫院、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同屬九龍中聯網內的廣華醫院、九龍醫院和其他醫院,以及伊利沙伯醫院日間醫療中心(新翼)組成服務網絡,為區域內居民提供全面的醫療服務。 醫管局一直就新急症醫院的各項配套,與運輸署等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至於公共運輸服務,運輸署會因應新急症醫院項目的進度和預計完工日期,預先規劃適切的公共交通服務,並繼續密切留意區內發展,按實際情況調整或加強區內的公共交通服務,以配合乘客需求,務求進一步提升新急症醫院附近的交通網絡。 醫衞局現正與醫管局檢視第二個醫院發展計劃。伊利沙伯醫院臨床住院服務搬遷至新急症醫院後,京士柏用地將有空間發展醫療服務。考慮到地理位置交通方便,根據九龍市區人口需要於京士柏用地擴展日間醫療服務是可行選項。
就近日有學校交流團師生出現腸胃炎症狀事件,教育局成立學生內地考察專責小組,以優化交流團行程安排。小組成立後馬不停蹄開展工作,包括加強與內地教育和衞生部門、承辦單位、衞生防護中心等各方對接,全面檢視現時交流團的安排,保障交流團活動質量和師生安全。此外,有省教育廳委派專業人員隨團支援,或成立專班跟進狀況。 以下是教育局署理副秘書長陳碧華3月19日在該局網上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文章: 內地交流考察活動一直是香港課程的重要部分。多年來,學校對內地交流學習均十分支持,認同沉浸式學習體驗和實地研習有助學生延展課堂所學,群育發展,與不同地域間學生互動,建立友誼。學生在認識國家高速發展的同時,可以做好準備,迎接未來的機遇,對學生的裨益,不言而喻。因此,每年數以萬計的師生透過教育局及學校組織的內地交流考察活動,親身了解國情和國家的最新發展,拓寬視野,提升國民身分認同。 交流考察︰學習目標明確、安全基石穩妥 教育局及學校在組織交流考察活動時,必以安全為首要考慮,故出發前必會安排學校簡介會和提供詳盡的指引;如遇事故,亦會立即嚴肅跟進和處理。舉例,就近日的交流團出現腸胃炎症狀事件,教育局已立刻聯繋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及內地相關部門密切跟進,並就個案展開深入調查。教育局及有關機構亦一直為有關學校及參加者提供適切照顧和支援。雖然病源尚未核實,教育局為優化行程安排,馬上成立了學生內地考察專責小組,直接與各內地部門單位保持密切溝通聯繫,以適時優化交流考察活動安排。小組成立後已馬不停蹄開展工作,包括加強與內地教育和衞生部門、承辦單位及衞生防護中心等各方對接,全面檢視現時交流團的安排,保障交流團活動質量及師生安全。 合作深化︰迅速聯手應對,構築安全屏障 教育局與衞生防護中心在3月13日分別與所有承辦教育局學生交流團的承辦商會面。在教育局局長召開的特別會議上,與會代表整體檢視所有學生外地交流活動安排,加強學生安全保障,以及對傳染病的預防和應變措施。同時,我們與承辦商建立共識,包括強化匯報機制,若發生任何事故,必須第一時間通報教育局學生內地考察專責小組。 我們會繼續通過師生問卷調查分析數據,提供建議,與承辦機構跟進安排,亦會與內地政府部門協作,加強地方接待的質素。同時,教育局會繼續按需要委派教育局人員隨團,就承辦機構的服務質素提供改善建議。教育局亦會向內地政府部門反映意見和提出建議,以優化不同設施和安排;並定期安排對接會議,以協助聯繫當地的參訪點、企業和學校。教育局舉辦內地交流考察活動政策,能令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均有平等參與機會,走出校園,親身體驗國家一日千里的發展,對學生思量個人成長和日後發展需要,饒具意義。每一趟旅程都是教育的實踐,助力學生學習和成長。安全是交流活動的根基,我們不會有絲毫懈怠。 多方聯繫︰各方協作聯手,齊心安全護航 學校在考察交流活動中,角色甚為重要。教育局與學校緊密合作,盡快與學校確定考察交流的出發日期,並要求承辦商為每一所學校安排考察前到校簡介會。就現時的到校簡介會,教育局加入衞生防護中心提供的資訊,並適時更新了指引,提升教師和學生的衞生意識,並已再次提醒學生出發前如有痾嘔或發燒等身體不適,應及早通知學校及尋求協助。部分學校更邀請家長出席簡介會,反應良好。我們亦會於「薪火相傳」國民教育活動系列網站不時更新由教育局及衞生署提供的預防及控制疾病最新資訊,提醒全港中小學於出團前須瀏覽及掌握有關資訊。 與其他政府部門溝通方面,教育局強化與衞生防護中心的通報和聯繫,適時提供所需資料,如遇事故,盡快了解事態發展,提供適切支援。另外,衞生防護中心的人員已為教育局行程負責人及承辦機構舉辦線上會議,未來亦會定期闡述預防傳染病的最新資訊,讓前線團隊盡快掌握有關資訊。除此之外,感謝國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廳、市教委高度重視,密切關注及跟進各行程狀況。例如有省教育廳委派專業人員隨團支援,或成立專班跟進狀況。 未來展望:持續完善機制,充實交流學習 教育局將持續更新指引,與各方保持密切合作,確保活動安全開展。期望社會各界同心協力,在傳染病高發期加強衞生意識,守護每一次考察,讓學生通過安全的交流考察活動,走進內地,身臨其境感受國家的發展變化,深刻理解國家的發展。只要各界齊心協力,每一次的交流之旅都會成為學生成長的寶貴財富,令香港學生能抓緊國家發展的機遇,為國家和社會作出貢獻。
政府歡迎立法會今日三讀通過《2024年空氣污染管制(修訂)條例草案》。該法案引入法定封閉通知機制,以更有效打擊可引致嚴重空氣污染的無牌指明工序作業,並更新空氣質素指標,下月11日生效。 修訂同時完善指明工序下「水泥工程」的涵蓋範圍和「處所」的定義,避免錯誤解讀或規避監管的情況,讓業界有更清晰和公平的營商環境。 這次修訂也收緊五個現行空氣質素指標,以及加入三個世界衞生組織在《世衞組織全球空氣質量指南》中新增的指標。更新後的15項空氣質素指標中,七項訂於指南中的最嚴格水平,與其他先進經濟體的相關標準看齊。 政府表示,透過落實多項本地空氣污染管制措施,以及和廣東省政府緊密合作,本港空氣質素持續提升。過去兩年,本港的空氣質素是回歸以來最佳水平,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已下降約四成至八成。
政府擬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移除不合時宜的限制,讓病人可在指定條件下無須醫生轉介接受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服務,以及容許專職醫療業人員接受中醫師轉介。條例草案周五刊憲,預計下周三在立法會進行首讀。 政府指,《輔助醫療業條例》1980年制定以來,「輔助醫療業」一詞沿用逾40年。考慮到條例下五個專業在本港醫療體系擔當的角色日益重要及專門化,條例草案將以「專職醫療業」一詞取代「輔助醫療業」,以反映這些專業於醫療系統、特別是基層醫療的重要功能及提升專業地位。 條例草案並提出優化即將易名為專職醫療業管理局的輔助醫療業管理局,以及其轄下五個管理委員會的組成和結構,讓有關架構可更有效發揮其規管功能,進一步提升代表性及公信力。 此外,為應對人口老化和慢性疾病病患率上升為醫療系統帶來的新挑戰,政府致力發展基層醫療,鼓勵市民就常見的病症盡早在社區求助,容許病人在指定條件下直接接受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及早治理是關鍵元素之一。 條例草案訂明在三種情況下病人可無須經醫生轉介而直接尋求有關治療服務,包括就獲認可臨床指引訂定的健康狀況尋求服務、病人過去12個月內曾獲註冊醫生或註冊中醫師診斷其健康狀況,以及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可在管理局同意的緊急或其他情況和社會服務,無須醫生轉介直接為病人提供服務。 為配合中醫藥作為本港醫療體系組成部分,條例草案提供法律框架,讓專職醫療業人員在適當情況下接受中醫師轉介。中醫業需與相關專職醫療業就知識、技能、專業能力和操守等所須的專業標準取得共識,以制訂執行細節並更新專業守則。因應中醫醫院臨床及營運需要,院內相關專職醫療業人員可接受中醫師轉介,以配合該院今年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 因應公營醫療系統個別專職醫療業人手持續短缺,政府亦將引入「有限度註冊」新途徑,在無損專業水平為前提,容許合資格非本地培訓專職醫療業人員受聘於指定機構從事其專門範疇的執業,申請由專職醫療業管理局負責審批。 指定機構包括衞生署、醫院管理局、基層醫療署、香港中醫醫院,以及開辦專職醫療業培訓課程的院校等。管理局可對申請人的執業施加條件,確保有關人員只能從事專門範疇的執業。有限度註冊的專職醫療人員不能直接過渡至正式註冊。 同時,政府建議開闢新的臨時註冊途徑,以便非本地培訓專職醫療業人員來港進行學術交流和臨床示範。臨時註冊有效期不得超過14天,且不可續期。 條例草案其他修訂包括將持續專業發展訂為專職醫療業人員的強制要求,以維持及提升專職醫療業整體專業水平,並更改管理局及轄下五個管理委員會的組成和結構,更好規管業界及推進跨專業協作。執業證明書的時限會延長至三年,條例下各項收費水平也會調整。
公務員學院今日在政府總部舉辦「習近平文化思想」講座,由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李文堂主講。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在講座致辭時表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理論指引,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定守正創新。 楊何蓓茵說,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性,不僅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通過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提供精神力量。 她指出,香港擁有獨特的中西文化交融優勢,香港應發揮中西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鑑,向國際社會說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中國故事,吸引更多國際人才,提升香港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為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做出更大的貢獻。 約160名政治委任官員、首長級和中高級公務員參與講座。
修訂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現有法律框架的條例草案將於周五刊憲,以配合及支援醫健通提升功能和持續發展,包括增加可取覽醫健通健康資料的醫護專業人員類別,以及認可個別境外醫護提供者。條例草案下周三提交立法會首讀。 條例草案旨在擴展和優化醫健通的資料收集、互通、使用和保障機制,以配合「醫健通+」五年發展計劃。 條例草案將提供法律框架,為市民建立更整全的個人電子健康紀錄,包括精簡同意機制,又賦權醫務衞生局局長可要求指明醫護提供者,將重要的指明健康資料存入已參與醫健通市民的個人戶口,以協助市民從醫護提供者獲取紀錄,並提高服務效率。 為配合以跨專業團隊方式提供的基層醫療服務發展,條例草案將增加可取覽醫健通健康資料的醫護專業人員類別,由現時13類法定註冊的醫護專業人員,擴展至衞生署認可專業團體所註冊的醫護專業人員,以及其他在政府和醫院管理局控制或管理的醫護機構,例如在地區康健中心提供醫護服務的指明醫護專業人員。他們為市民提供醫護服務時,可在市民同意下取覽醫健通相關資料。 電子醫療文件,例如醫生證明書、藥物處方、醫護轉介等可減少遺失紙本證明書的風險。條例草案會為經醫健通簽發或認證的電子醫療文件提供清晰法律框架,讓政府可指定醫健通作為某些醫療文件的單一簽發平台,以便集中管理,支援相關文件的使用流程。 此外,條例草案將增設條文,在能充分保障資料私隱和系統安全,以及符合指明規定和條件的前提下,認可個別境外的醫護提供者和公共健康紀錄系統,例如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下的服務提供者,讓市民更便捷和安全地跨境使用電子健康紀錄。 境外醫護提供者只在參與醫健通的市民使用其服務時,並在明確授權下,方可取覽和存放市民的醫健通紀錄;在其他任何情況下,醫健通紀錄均不會跨境傳送。 條例草案也將指明市民和指明類別的關連人士,如未成年人的家長和市民授權的照顧者,可向醫健通提供和取得市民在醫健通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