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微升至3.2%
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2%,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微升0.1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則維持1.1%。 期內總就業人數為3,709,500人,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減約7,100人;總勞動人口為3,821,300人,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減約5,400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儘管一些企業或會受到美國貿易保護措施帶來的不確定性所影響,但隨着經濟繼續擴張,短期內勞工市場應大致維持穩定。
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為3.2%,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微升0.1個百分點;就業不足率則維持1.1%。 期內總就業人數為3,709,500人,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減約7,100人;總勞動人口為3,821,300人,較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減約5,400人。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儘管一些企業或會受到美國貿易保護措施帶來的不確定性所影響,但隨着經濟繼續擴張,短期內勞工市場應大致維持穩定。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今日在北京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亞太峰會新聞發布會,與大會秘書長任賢良一同宣布2025年亞太峰會下月14日至15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今年是香港首次主辦亞太峰會。峰會以「數智融合引領未來—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預計吸引約千名海內外政商界、國際組織、領軍企業代表和權威專家學者參與,透過探討多個科技領域的最新趨勢,深入交流意見和分享經驗,助力各方抓緊數智轉型的發展機遇,推動創科的高質量發展,深化區內的數字合作,塑造亞太地區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孫東表示,選址香港主辦亞太峰會,肯定了香港連接國家與世界重要橋樑和雙向平台的角色,強化香港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他相信,峰會有助深化區域內的創科合作,支持香港建設為國際創科中心,並促進亞太區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 創科局指,亞太峰會內容豐富,不僅有開幕式和主論壇暨數智未來論壇,也設有三場分論壇,由國際知名的演講嘉賓分別就人工智能大模型、數字金融、數字政府與智慧生活分享真知灼見,共同探索數字科技的未來發展和潛能。峰會還有一系列配套活動,包括政企交流會、網絡安全應急能力高級研修班、案例科技獎宣介會等。
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傳承人劉錦棠、黃大仙信俗傳承人(義覺)道長李耀輝獲選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香港特區政府表示祝賀。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本月12日公布第六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全國共有942人獲選,包括上述兩名香港代表。 因應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邀請,就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作推薦申報,香港特區政府經徵詢非遺諮詢委員會的意見後,推薦一直致力推廣和傳承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的劉錦棠和黃大仙信俗的李耀輝。 兩個非遺項目在2014年分別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並於2017年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專題展覽今日在歷史博物館開幕,為一系列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活動揭開序幕。專題展覽明日起開放予全港市民參觀。 今年4月15日為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專題展覽以全國性主題「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實十周年」為引領,回顧國家和特區政府多年來推動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的發展。 主持開幕典禮的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致辭時表示,教育局以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等方式支援學校加強國民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及國家安全意識,提升國民身分認同。 她指出,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局方會與社會各界協力同心,推動國安教育,加強全民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和責任感,營造愛國愛港的良好氛圍。 國家安全展覽廳去年8月正式開放以來,教育局積極邀請辦學團體和學校組織學生參觀。截至本學年上學期,約120所中小學、超過4.3萬名學生參觀,透過展板、三維影院、互動遊戲和動畫加深對國家安全的認識。 特區政府強調,會持之以恆把國家安全宣傳推廣工作做得更廣、更深,凝聚社會各界特別是社區和年青人的積極參與及共同努力,開拓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在實現國家強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不斷書寫時代新篇章。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對企業家李兆基辭世表示哀悼,並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李家超表示,李兆基是傑出的商界領袖和企業家,對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和繁榮穩定貢獻良多。李兆基也是備受尊敬的慈善家,在教育和社會服務方面表現卓越,包括多年來向多間香港和內地大學及高等教育院校慷慨捐款,熱心支持高等教育發展和培育人才;而他創辦的李兆基基金和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也致力促進教育的發展,尤其關懷華人社區的教育和研究發展。 李兆基於2007年獲頒授大紫荊勳章。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對李兆基離世同表哀悼,並感謝他對香港的貢獻。 甯漢豪表示,李兆基帶領恒基兆業地產集團致力建設香港,對推動香港的土地和房屋發展貢獻良多。他不僅在商業領域取得卓越成就,更致力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積極投入公益事業。 何永賢感謝恒基地產積極支持政府推動過渡性房屋計劃,在市區和新界提供土地和短期空置單位,協助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及有迫切住屋需要市民的壓力。 蔡若蓮表示,李兆基成立多個奬學金,令無數學生受惠;且心繫家國,熱衷教育,作育英才,教育界感受至深。 麥美娟指,李兆基對青年發展一直不遺餘力,特别是李兆基基金響應特區政府的青年宿舍計劃,向保良局捐贈元朗地皮,由政府全數資助興建的保良局李兆基青年綠洲,為目前青年宿舍計劃下最大規模的項目。
天文台預計,今年本港有機會在6月或之前踏入風季,10月或之後風季結束,全年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數目屬正常至偏多。 天文台台長陳栢緯今日主持新聞簡報會,闡述對今年本港天氣展望和天文台的最新服務。他指,經綜合考慮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的發展情況、氣候模式的預報和其他客觀指標等多項因素,天文台作出上述預測。 他表示,隨着氣候持續暖化,天文台預計本港今年全年平均氣溫會較正常高。而本港全年雨量預測介乎2,100至2,700毫米,接近正常。儘管如此,陳栢緯說,本港仍有機會受暴雨和局部地區大雨的影響,市民應為風雨季作好準備。 陳栢緯表示,世界氣象組織報告指出,2024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過去十年,即2015年至2024年,也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暖的十年。 至於香港,由於全年共有11個月較正常溫暖,其中4月和10月更出現破紀錄的月平均氣溫,因此2024年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全年平均氣溫達到24.8度,較1991年至2020年的正常值高1.3度。全年平均最低氣溫22.8度、平均最高氣溫27.3度,分別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和第二高。 展望2025年,預料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水溫會在未來數月逐漸上升,至今年夏季會處於正常範圍。 天文台今年繼續加強各項服務,隨着雨季來臨,會加強天文台網頁和「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上的雷達及衞星圖像服務,讓市民更好掌握大氣低層的降雨情況。 為加強天氣信息發放,天文台未來一、兩個月將於「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和網站新增以圖像形式顯示本港各區雨量資訊,下半年則於部分「天氣隨筆」文章內,試行預報員透過短片親自講解未來的天氣變化。 「地球天氣」網頁將推出更多電腦模式預報產品,包括雷暴可能性的預報,方便市民更全面了解天氣形勢變化。 此外,天文台開放日將於本月22日和23日舉行。市民除可持門券親身到場參觀,也可在本月22日推出的專題網頁透過虛擬導賞,了解天文台的工作和服務。
社會福利署公布,上月綜援個案195,775宗,按月增加188宗,升幅0.1%,受助總人數為262,513。 低收入個案跌1.1%,有1,354宗;單親個案跌0.3%,有19,025宗;永久性殘疾個案跌0.1%,有16,704宗。 年老個案則升0.2%,有110,943宗;失業個案升0.1%,有16,069宗;健康欠佳個案保持平穩,有27,762宗。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與東莞市委書記韋皓會面,就深化香港和東莞市合作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交流。 李家超歡迎韋皓率團訪港,指香港與東莞在經貿和航運等方面緊密合作。東莞是國際製造業名城,香港會繼續發揮內聯外通的優勢,擔當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平台角色,提供服務助力東莞企業開拓和發展國際市場。 李家超又說,兩地在東莞營運的海空貨物聯運空港中心是港莞成功合作的典範。特區政府正與東莞市政府進一步推進「香港國際機場東莞空港中心」永久空港中心的發展,擴容擴量,結合香港航空物流優勢和東莞土地及人力資源,建造成大灣區合作成功典範項目,同時進一步促進大灣區物流互聯互通,提升區內製造業和進出口的國際競爭力。 李家超表示,有信心香港與東莞會繼續優勢互補,提升兩地更高水平合作,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作出更大貢獻。
《2025年建築物能源效益(修訂)條例草案》周五刊憲。環境及生態局表示,修例的目標是達到節省建築物電費、減少碳排放和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三贏局面。 環境及生態局表示,法案旨在加強本港建築物的能源效益管理制度,通過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減少用電和發電需求,並減輕因使用更多潔淨燃料發電而對市民所造成的財政負擔,助力香港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修訂分為五部分,分別為把全港數據中心全面納入建築物能源效益標準的規管範圍;要求更多類型的建築物定期進行能源審核;縮短能源審核周期;公開能源審核報告中若干技術資料;擴大符合註冊為註冊能源效益評核人的資格。 環境及生態局表示,法案如獲立法會通過並全面實施,估計到2035年每年可額外節省五億度電,相當於15萬個三人家庭的每年用電量。 法案下周三提交立法會進行首讀和二讀辯論。
新一輪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批出六個項目,總金額約5,100萬元,獲資助項目涉及自然保育管理協議和文化復興。 新項目資助本地非牟利機構於荔枝窩、梅子林、蛤塘、谷埔、吉澳、后海灣濕地等偏遠鄉郊地區推行多樣化生態及文化保育,包括以生態友善的方法進行耕作和魚塘生境管理;復育傳統客家文化,展現香港鄉郊獨特珍貴文化資產,豐富生態遊體驗,並提升大眾對保育自然環境及人文和歷史資產的意識。 資助計劃至今推出十輪申請,共批出56個項目,涉及資助3億2,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