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樓宇成交量升17.1%
土地註冊處公布,2024年樓宇買賣合約共67,979份,較2023年升17.1%,較2022年升14%。 去年樓宇買賣合約總值5,341.4億元,較2023年升11.8%,較2022年跌3.7%。 期內樓宇轉讓契約共79,073份,較2023年跌8.5%,較2022年則跌8%;總值4,853.4億元,較2023年和2022年分別跌17.7%和29.8%。 年內市民查冊次數逾442萬次,較2023年和2022年分別跌3.5%和9.4%。
土地註冊處公布,2024年樓宇買賣合約共67,979份,較2023年升17.1%,較2022年升14%。 去年樓宇買賣合約總值5,341.4億元,較2023年升11.8%,較2022年跌3.7%。 期內樓宇轉讓契約共79,073份,較2023年跌8.5%,較2022年則跌8%;總值4,853.4億元,較2023年和2022年分別跌17.7%和29.8%。 年內市民查冊次數逾442萬次,較2023年和2022年分別跌3.5%和9.4%。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明日率領香港物流發展局成員訪問廣西南寧,探討兩地在物流和航運方面合作的機遇;周三晚上返港。 陳美寶和代表團會參觀當地的物流設施,並出席桂港物流航運交流座談會,向當地業界推廣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優勢。此外,她也會與當地官員會面。 她離港期間,運輸及物流局副局長廖振新署任局長。
深入新界東北邊陲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沿着蓮麻坑郊遊徑拾級而上,攀上900餘級梯級,即能抵達藏身茂林的蓮麻坑鉛礦洞,一窺本地礦業曾經輝煌的面貌。 盛極一時 發現歷史 蓮麻坑鉛礦洞是香港其中一個具重要經濟價值的天然礦藏,曾是本地規模最大的鉛礦場,主要出產方鉛礦,以及少量閃鋅礦和銀,其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 「政府1925年批出採礦租約,這裏的採礦活動在1936年至1939年間最為蓬勃,近2,000名工人24小時日以繼夜開採。」 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護理主任(西北)陳浩鵬娓娓述說着這個地方那時的風光。 「礦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軍佔領,戰後受國際鉛價下跌、天災、工潮等多重因素影響,最終在1950年代末停運。」 活化完成 開放參觀 礦洞盛載着香港一段獨特而鮮為人知的歷史,為讓公眾親身了解,漁農自然護理署與土木工程拓展署合作,以一年多時間將礦洞活化,礦洞搖身一變,現已成為開放式博物館,上月底向公眾開放。 活化工程包括鞏固和防護,其中主岩洞天花以岩釘和灌漿加固,又為結構不穩的岩柱建造混凝土扶壁,並以仿真岩石覆蓋,使其融入岩洞的自然環境。此外,礦洞內外皆加裝岩石絲網,防止鬆散、細碎的石塊掉落。 當局並在礦洞一帶逐步增設各種設施,包括解說牌、路標、涼亭、長椅等,提升遊覽體驗。 蝙蝠家園 獨具價值 礦洞有多個工作層,隧道綿延超過2,100米,但大部分不開放,當局設置圍欄,除了防止遊客誤闖,更為保護蝙蝠家園。 這裏的礦道系統錯綜複雜、陰暗潮濕,早年荒廢後,為蝙蝠提供了絕佳的生境,礦洞現已成為香港其中一個重要的蝙蝠棲息地,更於1994年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陳浩鵬說,在礦洞記錄到十種蝙蝠,佔全港有記錄的蝙蝠品種約四成,包括南長翼蝠、大蹄蝠等。 他介紹礦洞生態的同時,不忘呼籲遊客盡量降低聲量,並避免用強光照向洞內,以免影響蝙蝠棲息。 礦洞作為漁護署和土拓署首個合作活化的開放式博物館項目,部門冀它可為日後郊野公園的同類型活化項目作示範。 漫遊郊野 景點處處 礦洞所在的紅花嶺郊野公園是香港第25個郊野公園,面積約530公頃,北面與深圳梧桐山接壤,南面鄰近本港八仙嶺郊野公園,現時設有兩條郊遊徑,貫通西面的蓮麻坑村和東面的沙頭角山咀,走畢全程約需四至五小時。 郊野公園景點處處,包括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麥景陶碉堡,二戰日佔時期的機槍堡及戰壕,以及可遠眺沙頭角海的紅花寨觀景點等。 此外,紅花嶺郊野公園部分範圍屬昔日的邊境禁區,生態較少受人為干擾,孕育物種繁多,例如可見於高地草原的大草鶯,以及紅杜鵑、吊鐘花等。 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主任(北區)舒博衍表示,紅花嶺郊野公園蘊涵豐富生物多樣性和人文歷史元素,是北部都會區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的重要部分,漁護署正與旅遊事務署攜手,在「設計#香港地」沙頭角活動加以推廣。 生態廊道 一脈相連 紅花嶺與深圳梧桐山一脈相連,形成連接兩地的生態廊道,舒博衍指出,港深雙方在多方面攜手合作,整合資源,加強保育。 漁護署與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共同制訂優化梧桐山—紅花嶺生態廊道的聯合工作方案,並於去年8月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初步計劃包括設立生態資料交換平台、開展兩地生物多樣性監測、移除入侵物種、研究為動物改良生態連通性,以及交流自然教育方面的經驗等,促進兩地生態融合。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撰文談及2024至25財政年度的綜合赤字在計及發債所得後,預計在一千億元以下。 他指,改善公共財政的策略以節流為主,首要管控經常開支增幅,要求不同部門再審視其資源分配;其次是將工務工程按緩急輕重排序,調整推行時間;並檢視個別資助計劃的運作模式。 開源方面,陳茂波認為要兼顧社會實際情況,保持香港簡單低稅制的競爭優勢,並以能者多付為原則。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新年新氣象,踏入2025年,大家都忙於推展新一年的工作。我們也在全速推進各方面的工作,包括財政預算案的公眾諮詢。過去這段時間,我們跟不同業界、不同階層市民交流和討論,以更全面地聆聽大家的想法和意見,希望透過匯聚各方智慧,合力應對面前的挑戰,並抓緊前面的機遇。 我們正全力拼經濟、謀發展,力求推動經濟提速向前,普惠民生。而面對公共財政的挑戰,我們也需要作全方位應對。在預算案的諮詢過程中,這兩個都是公眾最關心和重視的議題。 昨天我出席了香港電台《眾言堂》的節目,參與節目的市民都關心香港的經濟狀況和發展,並就如何推動產業發展和創造更多商機,提出了不少具體建議。大家都期望能吸引更多旅客訪港,並促進他們和市民在港多消費,也期望能吸引更多資金流入,讓這幾個月正在改善的勢頭能進一步鞏固。 只有透過更好的發展經濟,才能創造資源以支持推行各種社會服務,才能為市民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與此同時,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也要正視和梳理。這關乎到經濟和社會的穩定,也關係到社會服務的持續提升。 過去連續兩個財政年度出現財政赤字,主要原因包括了疫情導致的巨額開支;高息環境和地緣政治影響了資金流向、遏抑了本地資產市場,繼而影響了連帶的相關收入。另一方面,一些範疇的開支結構也存在需要檢視的地方。在這些不同因素的疊加和累積影響下,今個財政年度(2024至25年度)的綜合赤字在計及發債所得後,預計將在一千億元以下。 改善公共財政的關鍵在於開源節流。我們的策略是以節流為主,首要是在維持以至改善公共服務的前提下,管控經常開支增幅。事實上,很多國家在疫情後面對巨額財赤,都是以節流作為主要手段,控制支出以逐步收窄收支差距。 此外是將工務工程按緩急輕重排序,並調整推行時間。北部都會區及其他與經濟及房屋發展相關的工程項目,會優先獲投入資源;我們亦會善用發債和公私營合作等模式,利用市場資金推動這些基建項目發展,目標是抓緊發展時機,創造空間讓新的經濟動能加速成長並轉化為稅收和其他收入。 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我們已提出實施一套全面的財政整合計劃,具體措施包括在今個以及未來兩個財政年度,每年各削減百分之一的經常開支。考慮到現時的經濟和財政狀況,我們正考慮加大財政整合的力度,進一步控制開支增幅,包括要求政府不同部門,再審視其資源分配和工作先後優次,並透過重新調配資源,更好應對社會需要。 另一方面,個別資助計劃所涉及的開支增幅,對政府財政構成顯著的長遠壓力,這些計劃的運作模式無可避免需要檢視。就此,我們聽到社會上很多不同意見,包括如何讓有關計劃的運作能達致財政上的可持續。 此外,隨着創新科技發展,我們正推動政府內部加強科技應用、提升公務員的相關技能,以進一步優化服務效率,繼續提升對市民的服務。 在開源方面,在衡量不同選項時,我們有幾個重要考慮,包括需要兼顧社會實際狀況,不能操之過急,避免削弱經濟恢復的動力;需要保持香港簡單低稅制的競爭優勢,以及以能者多付為原則,盡量減低對一般普羅市民的影響。事實上,去年預算案中提出並已落實的酒店房租稅和薪俸稅標準稅率兩級制,都是循着這個方向和思路。 我深信,只要海納百川,凝聚大眾力量,不斷改革創新,抓緊挑戰帶來的變革機遇,我們一定能為香港開創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撰文指,當局積極推動香港建造業專業資格認可,以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首批試點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在2024年順利完成,涵蓋土木建築、岩土、測控儀器、公路和電機五個專業。 她指,發展局已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商,將職稱評價機制常態化,並擴展到更多建造業相關專業例如測量、建築。發展局會繼續努力推動內地與香港專業資格對接工作,與內地建造業優勢互補,共建高質量灣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貢獻。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1月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關於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策略,發展局一直致力推動香港建築及工程業界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相關措施包括與廣東省相關部門成功商討在2021年開始實施備案制度,讓香港建築及工程業界的企業及專業人士取得內地相應資格,便利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直接提供服務。而首批香港工程師早前亦通過大灣區工程專業職稱評價,取得內地相應工程專業的職稱資格,是兩地專業資格領域規則銜接的重大突破。今次,我邀請了發展局同事和業界代表,為大家介紹備案制度和職稱評價,以及資格互認帶來的好處。 備案制度便利香港專業人士於內地開業和執業 發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工務)梁瀚雲介紹,大灣區備案制度容許屬於香港政府兩份名冊,即建築及有關顧問公司遴選委員會和工程及有關顧問公司遴選委員會內的顧問公司,以及香港相關專業註冊管理局註冊的專業人士,透過向內地部門提交文件登記備案,從而取得內地相應的資格,以便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業和執業。 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劉俊傑表示,發展局一直重視人才互聯互通,其中專業資格認可對人才流動和技術交流至關重要。隨着備案制度的推行,香港建築及工程業界的專業人士包括建築、工程、測量、園境及規劃等界別,可透過受聘於已備案的香港企業或具備相應資格的內地企業,提供專業服務。 受惠於備案制度的香港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兼內地事務委員會主席賴旭輝表示,最初到內地發展需要通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完成註冊方可執業,很高興近年發展局推動大灣區備案制度落實,省卻了繁複程序,便利業界人士在內地執業。 建築師盧建能說,以往香港的建築企業必須與內地具有相應資格的單位組成聯合體才可參與內地項目,直至備案制度出台,香港的建築企業和專業人士只要完成備案,便可直接參與投標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政府項目。他認為,雖然外界認為內地工資一般低於香港,但大灣區內地城市確實機遇處處,尤其建築工程專業人士可參與眾多大型項目。 成功構建香港首批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機制 內地與香港的專業資格體制不同,除了執業資格,還實行職稱評價機制。劉俊傑指出,職稱是內地獨有的專業資格評價制度,是評定專業人士技術水平及其資歷等級的重要標誌。由於兩地體制不同,香港的專業人士過去難以申請內地職稱。有見及此,發展局於2023年與廣東省人社廳展開溝通和合作,成功制訂適用於香港工程專業人才的內地職稱評審機制,讓香港建造業專業人士的專業水平、資歷和能力獲得國家評級和認可。首批試點工程專業涵蓋五個專業,包括土木建築、岩土、測控儀器、公路和電機。 在發展局、中聯辦與內地相關部門通力合作下,最近香港建築工程領域專業人才迎來好消息。超過200位來自公營機構、顧問公司和承建商的香港工程師,通過大灣區工程專業職稱評價,成功取得內地相應工程專業的職稱資格,涵蓋的職稱等級包括正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和助理工程師,為他們在內地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職稱的評審分別由香港及內地專家組成,過程中也促進了兩地專業技術人才的交流合作,有利兩地攜手推動國家和香港建築工程領域的發展。 去年11月我們為首批獲得內地職稱的香港工程師舉辦了慶祝典禮,我亦有親身參與向他們表示祝賀。發展局副秘書長(工務)何英傑在典禮致辭時表示,今次以五個工程專業為試點的職稱評價成功推行,是香港首個專業領域打通內地職稱評價通道的成功例子,對於香港其他專業起了標竿和示範作用。 職稱評價助專業認可機制對接 提升兩地專才競爭力 首批試點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順利完成,是有開創意義的里程碑,體現了國家對香港專業人士的支持和關愛,是極大的鼓舞。我鼓勵建造業界把握機會,拓展專業服務版圖,亦讓香港的專才更好地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的信豐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陳智敏形容,得到職稱認可等同簡單的名片,令內地業界人士很容易理解他們在香港的專業背景,如他獲評為高級工程師,即代表其可帶領其他工程師解決較複雜的工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定位。陳智敏又分享,職稱評價過程非常緊張,從最初準備文件以至答問環節都充滿挑戰,他認為整個評價制度對香港工程師是極大的認可和鼓舞。 賓尼斯工程顧問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陳婉君表示,很開心可以成為首批獲得內地職稱的香港工程師。她認為,獲得職稱認可能夠為年輕工程師帶來更多機遇。以她為例,得知自己屬於內地標準的工程師資歷,日後若需要投標內地項目,亦更容易融入項目架構和分工,相信有助她增長經驗和閱歷。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馬紹祥感謝發展局、中聯辦、廣東省人社廳合力推動,以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四個界別作爲職稱評價試點,整個評審過程非常順利和成功。他又認為,除了職稱,香港與內地專業學會會員資格的互認同樣重要,粵港兩地工程師學會已簽署多份資格互認協議,促進大灣區工程人才互聯互通。他說香港工程師學會將繼續不遺餘力與發展局、內地相關部門和機構合作,推動兩地專業資格對接。 試點職稱評價順利完成,標誌着香港專業人士融入內地職稱評價系統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發展局已與內地相關部門協商,將職稱評價機制常態化,並擴展到更多建造業相關專業,如測量、建築等。發展局會繼續努力推動內地與香港專業資格對接工作,與內地建造業優勢互補,共建高質量灣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貢獻。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面對財赤,政府未來會聚焦開源和節流,既要通過不同方式增加收入,也要控制內部支出。 許正宇今日出席電台節目後會見傳媒時說,政府過去一直有財政整合的措施,在思考開源節流的方法時,會考慮對市民的影響,並善用用者自付的原則,使政府的財政管理持續穩健。 他又指,國家對香港有不少政策支持,例如鼓勵龍頭企業來港上市,他相信只要用好這些政策,香港的金融業能有進一步發展。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在網誌撰文展望今年工作。航空方面,該局會與機場管理局擴大機場城市的發展規模。粵車南下細節今年公布,局方會繼續加強本地與跨境道路接駁,包括北部都會區公路的規劃。海運方面,該局會積極落實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的措施。 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1月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為自己立下新年目標,剛好今天是我上任運輸及物流局局長一個月的日子,讓我趁着這個新一年的首發網誌,跟大家回顧運輸及物流局過去一年的工作,承先啟後,前瞻規劃2025。 海陸空物流 2024各司其職 運輸及物流局在去年最標誌性的工作,必然要數三跑道系統全面投入服務。在機場管理局的努力下,香港國際機場亦已大致回復疫情前的運力。 論最創新的項目,要歸功我們同事憑藉攻堅克難精神,以技術創新及政策創新推動的東九龍、洪水橋/廈村及啟德三條綠色集體智慧運輸系統。啟德項目受惠於「雙創新」思維,將較原先估計提早三年能落成。除了提升效率,我們亦不忘提升效益,回應市民所需。政府團隊經過深入探討,確認在東九龍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加設藍田北站是可行的方案,可以讓服務涵蓋更廣的範圍,惠及藍田北的居民。洪水橋/厦村項目亦在上月20日,邀請相關系統的供應商及營運商提交意向書,收集市場意見。 去年11月舉行的第八屆香港海運周是我們年度最大規模活動,逾80家海事機構舉辦了超過50項業界和公眾活動。香港海運周不但為全球海事業界提供交流平台,國際航運公會更首度於香港海運周期間舉辦為期兩天的香港全球航運貿易高峰會,匯聚多國部長級官員及國際跨國企業領袖,高層次探討以創新策略應對航運業正面對的迫切挑戰。此外,我們亦不失時機舉行了多項為香港海運業打造新經濟增長點的活動,包括與國際船東互保協會(IG P&I Clubs)簽署諒解備忘錄,加強在海事保險人才培訓方面的合作;與作為全球航運中心的倫敦海事服務協會合辦疫情後首次在港活動;更首次與國際海事組織舉辦船舶回收研討會,為金融機構與船舶回收業界牽線,協助船舶業緊貼國際綠色法規。另外,作為香港海運周旗艦活動之一、由招商局集團主辦的2024世界航商大會,更破紀錄吸引超過2,600名來自全球航運業界人士出席,線上觀看人次更高達650萬,為推動全球航運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回顧上任一個月工作 運輸及物流局多項籌備多時的政策措施陸續出台,當中不乏一些討論經年的老大難問題,如將綠色集體智慧運輸系統概念延伸至南港島線西段,以及立法要求的士安裝車廂攝錄機、提供電子支付方式等等。 多元化的航空服務也是過去一個月出現突破的範疇。國家自主研發的C919在今年元旦開始定航香港往來上海航線,讓更多香港市民及訪客能親身感受到國家在航空製造業領域的成就。南航通航計劃提供來往廣州白雲機場及香港國際機場的直升機包機服務,為我們聯繫大灣區其他城市提供更多交通選項。低空經濟發展正全速前進,大家可能留意到,無人機的發展包羅萬有,除了節慶表演,更能協助不同種類的偵測工作、參與救援、甚至提供配送服務。整體而言,我們收到72個申請者提交的監管沙盒試點項目申請,申請內容涵蓋不同民生大小事項,涉及多個內地及本地的機構、大學研究機構、公共機構及商業機構。我對於申請反應熱烈感到十分鼓舞,亦期待低空經濟百花齊放。我們將盡量豐富監管沙盒的不同應用場景,在不同方面推行試點項目,讓市民看得見、摸得着各項低空經濟發展,亦助力政府同步進行的各項規劃。 上天翱翔 下地連接 拼船出海 把握2025新機遇 展望2025,我們已規劃了多項工作接續推出。在航空發展翱翔天際之時,我們今年會規劃好硬件配套,其中,我們會連同機管局擴大機場城市的發展規模超過一倍,打造其成為世界領先新地標。機管局將會很快公布擴大機場城市的發展大綱。 陸路交通上,期待已久的粵車南下預期會在今年公布細節。我們亦會繼續加強本地與跨境道路接駁,其中包括北都公路的規劃。北都公路除了可釋放北部都會區各新發展區的發展潛力,亦會進一步完善香港北部跨境客貨運的道路連接,市民及旅客可便捷地透過優化的道路網絡往返主要陸路口岸,有助加強港深聯繫和帶動發展,發揮香港背靠祖國的優勢,積極融入國家及大灣區的發展。 此外,昨天我帶領我的團隊在立法會《2024年行車隧道(政府)(修訂)條例草案》委員會上就大欖隧道的收費方案回答議員的提問,期望立法會完成審議程序後,在今年5月政府接收隧道後下調所有車種的收費,並引入分時段收費,力求保持隧道暢通。 運輸及物流局去年11月公布了《綠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動綱領》,已開始積極落實當中的一系列行動措施,包括今年支持業界進行首次船對船的液化天然氣加注。憑藉多種燃料發展策略及香港作爲世界主要加注中心的優勢,我們有機會後發先至。另外,海運服務是航運業務的高增值部分,我們會推出更多措施,吸引更多海內外海運服務企業落戶香港,借助我們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優勢揚帆出海。 正因我們在海陸空都有完善基建,多式聯運正是我們發展潛力所在,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完成研究把現有的航空轉運貨物豁免許可證方案擴展至多式聯運模式,明年提出修例建議,為物流業拆牆鬆綁,吸引更多貨物取道香港中轉,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以及區域物流樞紐的競爭力。 我出任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雖然只有短短30日,但每日都過得十分充實,亦衷心感謝運輸及物流局與轄下四個部門各位同事的全力配合,讓我們攜手打拼,把握2025年新機遇。
環境運動委員會今日舉行全民減碳大行動—減碳續航禮,標誌碳中和宣傳運動踏入新里程,全民一同為減碳續航。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為續航禮主禮。他致辭時說,全民減碳大行動去年11月推出,鼓勵大眾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一同實踐低碳生活。 他指出,全民減碳大行動得到市民踴躍參與,更獲得近150個公共及商業機構、非牟利團體、辦學團體等策略或協作夥伴支持,部分機構承諾在營運上推展創新的長遠減碳措施,爲香港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展望未來,他希望市民持之以恆,將減碳行動繼續融入日常生活。 謝展寰在續航禮嘉許17個全民減碳大行動重點策略夥伴,表揚他們計劃在營運上推行創新減碳措施,包括創新節能、智能廚餘處理系統、綠色運輸、推廣減碳教育。 續航禮共約300人參與,包括各企業夥伴的代表、海洋公園保育聯盟—海馬同學會學生成員、環運會學生環境保護大使。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目前本港兩大回收塑膠物料的系統資源重疊,因此,環境保護署整合回收廢膠的安排,以便善用公帑。 塑膠可回收物料回收服務先導計劃本月結束,謝展寰今日出席活動後回應傳媒相關提問時說,兩個回收系統中,先導計劃的實行方式是當局邀請合約商在外回收廢膠;「綠在區區」則在社區回收廢膠。 由於資源重疊,環保署認為可以整合兩個系統,將回收廢膠的工作交由「綠在區區」執行。 他指出,環保署有詳細計劃,不會出現先導計劃結束後廢膠無人回收的情況,他已指示該署稍後向媒體詳細解說。 談及垃圾收費,謝展寰表示,今年年中會向立法會匯報這方面的工作和下一步計劃,現階段會繼續努力推廣減廢回收。
土地註冊處公布,上月樓宇買賣合約共5,510份,按月跌28.3%,按年升46.4%;合約總值428億元,按月跌33.3%,按年升27.4%。 其中,住宅樓宇買賣合約佔4,103份,按月跌34.9%,按年升40.1%;合約總值326億元,按月跌43.1%,按年升33.9%。 月內市民查冊326,943次,按月跌14.5%,按年則升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