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北部都會區發展的決策層次,行政長官李家超宣布成立由他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又會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以新思維採納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裝備等,達致安全、省錢、省時的目標,並訂立專屬法例,加快北都發展。
李家超今日發表施政報告時指,北都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能創造大量職位和提升生產力;雖然政府過去三年已加快建設,但北都幅員廣闊,所需資源投資龐大,他一直為此心急如焚。
他說,北都基本規劃已出台,現時是加快發展北都、引入產業和重大項目的最佳銜接期。由他擔任主席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即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規劃及發展工作組,分別由財政司司長、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
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將按北都各指定發展區的性質和規模,設計發展和營運模式,包括為不同產業園區度身成立一間或多間園區公司、法定或非法定專門機構,制訂公私營合作模式;研究從價高者得招標轉向產業綁定的雙信封制;並設計股份制、債券、政府注資及土地參股等不同融資方案。
發展局正就洪水橋約23公頃產業用地進行產業園公司的政策研究,待向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匯報後,會在今年內公布建議。
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將會成立調研專班,研究北都大學城發展模式,實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學城的成功模式,廣納意見。小組會研究把香港優勢學術領域與產業深度結合發展,以及促進內地和國際領先大學或研究中心進駐。
洪水橋、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鎮三批大學城土地最早分別於2026年、2028年、2030年供使用,小組將就三批土地的發展定位和願景作出建議,並考慮以產業為導向,例如在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一帶,融合鄰近高端專業服務和職業專才培訓聯動發展;牛潭尾一帶則考慮配合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區整體創科發展,包括生命健康科技產業,並與第三間醫學院及綜合醫教研醫院等聯動發展。
規劃及發展工作組負責由規劃到執行的全流程管理,就統籌整合規劃、工程、土地、交通、環保等作全面部署,促進產業進駐,創造職位和提升生產力。小組特設專案監督辦公室,加強工程審批的統籌和監督,並設時限和分階段通報機制。
簡化行政措施方面,政府會引入快速審批制度,採納各地優秀建築方法,結合海外和內地的成功建造技術、用料、設備等,降低工程成本並縮短工期。
政府又會以試點形式推行分階段開發模式,容許初期先建設和營運具先導性的低密度設施,例如零售、娛樂、會議展覽等項目,吸引企業進駐、創造收益和匯聚人流,發揮拉動作用,再落實長遠發展。
其他措施包括採用多元開發模式、靈活批撥土地、容許北都土地業權人主動交回政府計劃徵收的土地以抵銷原址換地或片區開發所須繳付的金額、以按實補價減低北都補地價資金成本。
政府也會開展凹頭土地用途檢討,善用北環線帶來的發展潛力,在凹頭站沙埔一帶考慮引入更大佔比的私營房屋,拓展為新發展區。
為加快北都發展,政府會訂立專屬法例,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園區公司;為園區公司設立專項撥款渠道以注入資金;管理指定地區跨境流動,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及數據和生物樣本流的便捷方法;加快批出建築圖則;放寬各分區大綱圖的准許用途及微調發展參數;加快繳付徵收土地的賠償等。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第一期首三座大樓已落成,另外五座大樓於2027年起陸續完工。政府今年內會推出第一期餘下用地的選定地塊;完成第二期發展規模、產業分布等規劃,以完成河套香港園區總體布局。
此外,政府今年內會公布新田科技城創科產業發展規劃概念綱要,涵蓋頂層設計、產業定位和布局、各片區的統籌發展、引導市場資源投入發展的策略等。
李家超表示,為配合北都發展,當局會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古洞站和洪水橋站工程正全速進行,分別於2027年和2030年竣工;政府已與港鐵公司簽訂協議,以新思維合併北環線主線和支線同步推展,目標是2034年或之前同步開通。當局並正全力推動港深西部鐵路(洪水橋至前海),已就項目香港段邀請承建商及營運商提交意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