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科研成果獲國際肯定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網誌撰文,介紹發展局和工務部門在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和GovInsider 2025創新節中獲得佳績的創新發明項目,包括整合分析工程數據的綜合數碼平台;智慧工地綜合監測平台;有助高性能電腦散熱的浸沒式冷卻系統;結合人工智能與光纖應用的區域冷暖系統;以及預測水浸的系統。

 

她欣悉團隊科研成果豐碩,獲國際肯定。她深信他們會繼續努力,不斷推動創新,將更多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方案,以科技提升效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5月1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發展局致力推動部門創新,除積極應用先進技術,更自主研發不同科技,突破限制、提升工作效率。團隊的研發項目最近接連於國際大賽奪得多個大獎,包括於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20個獎項,並於新加坡舉行的「GovInsider 2025創新節」獲得特別嘉許。今次,我邀請了發展局、機電工程署及渠務署同事,為大家介紹各得獎項目。

 

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奪20獎項 新加坡創新節首摘「數碼政府獎」

 

發展局、機電工程署和渠務署於今年4月舉行的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展出18個發明項目,勇奪20個獎項,包括一項日內瓦州特別大獎、一項最佳國際發明及創新獎、三項評審團嘉許金獎、五項金獎、五項銀獎及五項銅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是全球發明界的年度盛事,國際專家評審團為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約1,050項發明進行評審。

 

同時,發展局今年3月亦於新加坡舉行的GovInsider 2025創新節,獲得「數碼政府獎」特別嘉許。這個年度獎項表彰在數碼轉型及創新方面有傑出成就的亞太區公共服務部門。今次是香港特區政府首次獲得該項殊榮,憑藉建造業數碼化的卓越成果,從來自不同國家超過170個參賽方案中脫穎而出。

 

自主研發「綜合數碼平台(iCWP)」 整合分析工程數據、提速提效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計劃管理)羅梓馨介紹,發展局負責監察工務工程的推展,為了更有效統籌及收集各工務部門的項目表現數據,團隊建立了跨部門「綜合數碼平台(iCWP)」,透過整合和分析成本、進度、安全、質量、資源、承建商及顧問管理等關鍵指標,協助不同部門的管理層即時掌握項目進度及表現,從而提升整體基本工程計劃的管理效能。發展局現正應用人工智能(AI)技術增強數據分析,以持續優化平台。

 

「智眼」實時遙控監測工地 達至早發現、早跟進、早解決

 

發展局項目工程師(工務政策)蘇玉燕介紹,發展局工務科研發的「智眼」遙控工程監督系統暨工地綜合管理平台,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最佳發明及創新獎(由泰國國家研究評議會頒發)以及銀獎。這套由發展局自主研發的「智眼」結合了多種創新技術,當中的技術組合及應用設計更已獲得專利。

 

發展局總助理秘書長(工務)廖運輝表示,系統的具體操作是先由4D光學雷達掃描工地,並轉化成彩色空間數據(Point Cloud),經過電腦運算及5G快速傳輸,瞬間即可將工地實況全面立體化,並呈現於具備AI功能的操作平台。

 

「智眼」系統的管理平台(Dashboard)具備多項功能,包括可傳送即時警報、協助分析及應用於遠程監督,例如工程進度、質量管理、尺寸及體積量度,以至BIM(建築信息模擬技術)設計圖紙對比等,上述工作都可以透過「智眼」管理平台便捷完成,協助工程管理人員全天候實時遙距監察工地。系統同時提供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及自動生成報告等,為工程人員解決問題亦能節省時間。

 

「智眼」是一站式智慧工地綜合監測平台,讓工程團隊的夥伴有效協作,於工地監督上達到早發現、早跟進、早解決的目標,確保施工質量及安全,有效管理工地高風險工作,系統現時已於部分工務工程項目中應用。

 

機電署研浸沒式冷卻 助高性能電腦散熱 於民航處成功應用

 

由機電工程署及民航處合作研發的「高性能電腦工作站兩相浸沒式冷卻系統」,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獲日內瓦州特別大獎及金獎。日內瓦州特別大獎顯示獲獎項目得到政府層級的榮譽與肯定,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部門首次獲頒該項殊榮。

 

機電工程署工程師(機場工程)李健邦指出,AI背後需要大量高性能電腦站,而電腦工作站運算能力越高,其發熱量亦會隨之增大。傳統散熱方法是利用空調,以風冷冷卻,惟冷卻效能低且耗能大,於是團隊研發了浸沒式冷卻系統,提高冷卻效能,並減低用於散熱的能源消耗。

 

系統原理是將發熱電腦元件,浸沒於載有非導電性及沸點低的冷卻液的密封容器內,當發熱溫度達攝氏50度,冷卻液便會吸熱沸騰,自動帶走熱能,以氣化散熱。這樣既可高效散熱,容許電腦在更高室溫下維持運作,也提升設備性能和電腦元件的使用壽命,更可減少耗能。系統已成功應用在民航處的指揮塔模擬器,期望日後推廣至其他領域廣泛使用。

 

結合人工智能與光纖 應用區域供冷/供暖系統

 

此外,由機電工程署研發的「人工智能與光纖技術在區域供冷/供暖系統的應用」亦在發明展獲頒評審團嘉許金獎。機電工程署工程師(能源效益)王冠平表示,區域供冷系統的中央供冷站有多個機組運作制冷,效能表現各有不同,當中挑戰在於要應付區域內不同類型的建築物,如醫院、辦公室、商場、地鐵站、學校等,在不同時間所需的冷量各異。團隊遂研發了一個新系統,透過AI結合天氣數據,精準預測所有建築物的實時總冷量需求。AI更會分析不同種類機組運行的大數據,然後建議最節能的機組組合運行,提升效率之餘亦優化系統控制及穩定性。

 

同時,機電署團隊應用光纖技術,監測埋藏於地底五米多的制冷系統冷凍水管狀況。王冠平說,冷凍水管內些微環境改變,包括溫度、壓力及聲音均會影響光纖內光的反射。團隊透過分析這些細微的變化,可以了解冷凍水管狀況,有助在其損毀前及時進行維護工作,確保系統可以持續可靠運行。

 

渠務署即時識別水浸系統 助迅速應對極端天氣

 

渠務署為識別水浸風險而自主研發的項目「淼立識」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評審團嘉許金獎。渠務署工程師(排水系統策劃)黃卓悅指出,極端天氣近年越趨頻繁,傳統水力模型分析水浸風險動輒需數小時方可完成,但暴雨往往會於短時間突如其來,令評估水浸風險存在不確定性。

 

因此,團隊自主研發「淼立識」這套實時水浸風險可視化系統,透過水力模型預先計算全港各區在不同降雨及潮水位、超過3,000個預演模擬情境下的水浸風險。系統會24小時不間斷收集實時水文測量數據,以及未來一至兩小時的降雨和潮汐預報,然後預測資料比對預演模擬,繼而於同一平台顯示出各區的水浸風險情況,並會持續每六分鐘更新一次,有助部門於暴雨來臨前一至兩小時,識別出較高水浸風險的地區,以便及時調配資源,迅速派遣緊急應變隊伍,處理可能發生水浸的情況,例如清理渠道等,減低對社區影響。

 

我很高興看到發展局及工務部門積極引入創新技術,科研成果豐碩並獲得國際肯定,深信團隊定會繼續努力,不斷推動創新,並將更多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方案,以科技提升效率。